初冬的冯南垣已经褪去了盎然的“衣裳”,但层层叠叠的梯田依旧在阳光下,展现着傲然的“风骨”。放眼望去每一块梯田都被“打理”得整整齐齐,就连边边角角也被修整得利利索索,像是一个精神小伙刚刚修剪了的“寸头”,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沿途古驿道、烽火台呈现在两侧,时空交错间,柳暗花明,你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翻新的明清古建里,“初心小院”“乡村记忆馆”“契约馆”“农耕文化园”等景点,古朴典雅,文香四溢。村头塬面上翻建的12套装配式民居,防水保温现代感十足,它们簇拥着一条开阔的“花果路”,路的尽头“照壁”上书写着12个白底红字——“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宜居:“重建家园,创造美好”
冯南垣村凤凰涅槃迎来了重生,但两年前却经受了一场灾难。直到现在冯南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师军平还记忆犹新:“我们村共有98户453口人,2021年秋,在遭遇持续强降雨后,全村就有31户农房需修缮加固、12户需要重建……”大雨过后,农房塌了,路也毁了,大家伙儿看着被灾害“蹂躏”后的村子直抹眼泪。第一时间,党的关怀温暖了冯南垣,大家住进了临时集中安置点,政府承诺将帮助受灾户重建房屋,并保证春节前入住。期盼中,冯南垣村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成立,驻村工程队打地基、拌水泥、垒围墙。“看着老房倒塌,又目睹两间混凝土装配房在原址上建成,前后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当年元旦前夕,我们一家就住进了新房。”村民师红兵对记者说。
令师红兵没想到的是,2022年1月26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他的新家。“总书记边走边看边问,和我们一家人拉家常,很平易近人。从灾后重建到衣食住行,都问得很细。”回忆当时的情景,师红兵激动地说,“我告诉总书记,政府给我们盖了新房子。这两间混凝土装配房一共50平方米,大致费用10万元,政府补贴和各方面援助8.8万元,自己只掏了1.2万元。”“临走的时候总书记说:‘你有什么困难你提出来,各级政府会帮助你解决。’我说在党的领导下、在您的领导下,我过得很幸福。来年我会继续努力把生活过得更加红火。”
“总书记心里装着人民,党和政府关怀着百姓,我们要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师红兵掰着指头对记者说,现在村里新修的沥青路平平展展,街巷路灯排队站立,污水管网进了农户,传统旱厕成了水冲厕所,空气能解决了村民们冬季取暖问题,“日子越过越舒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冯南垣村制定了规划,以灾后建设为核心,与师庄村融合发展形成片区,周村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的文化振兴示范片区,老张湾村为传统古村落片区,以古驿道串珠成链,重点打造沿途烽火台、老茶坊等关键节点,形成“一核一带三片区”的空间架构,围绕该空间架构分类分步实施。文旅融合方面,冯南垣村将依托玉霍线古驿道文化,以本村为核心串联师庄村、老张湾村、周村三大功能片区,重点展示冯南垣村的红色教育文化、基层党建文化、灾后建设工作等,将该村打造成乡村振兴新样板。
“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幸福家园。”成了全体村民的共识,大家伙儿整地、修路、栽树、栽花,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园”里村民们捐犁、捐锄头,“乡村记忆馆”里村民们把自己的老物件统统搬了进去……在外务工的村民师新平也返回了家乡,凭借木工技术的手艺,为乡村建设添一把力。“协调村里的工队,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师新平对记者说。
宜业:“引资引智,丰产增收”
“灾情过后,由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的600亩富硒小麦,市场效益良好。”师军平介绍说,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在冯南垣村开展了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示范项目,项目针对冯南垣村及师庄乡旱地麦田土壤肥力低、施肥不合理、产量低而不稳等特点,通过土壤培肥、示范推广小麦所创新集成的“旱地小麦一优四改探墒沟播绿色栽培技术”、新品种筛选种植和富硒栽培等技术,实现平水年亩产200公斤至300公斤,丰水年亩产300公斤至450公斤,让村民们种地有钱赚。
除了富硒小麦,村里还大力整治撂荒地,盘活土地资源。在之前村集体发展蘑菇厂的基础上,冯南垣村“两委”重新规划发展蘑菇产业,还引进了羊肚菌产业,目前正在加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村里建设了8个特色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记者在大棚里看到,红彤彤的西红柿香甜喜人,绿莹莹的菠菜长势正旺,承包户曹德平对记者说:“今年收了两茬,大概有十来万斤,盈利7-8万元,给村集体交纳了近两万元的承包费。”产品不愁卖,霍州市里销售一批,同时观光的游客也采摘一批。村民也跟着“沾光”,不仅在冬日里吃到了新鲜蔬菜,还实现了务工增收。村民朱芳华对记者说:“我在大棚里干活,三个月下来,挣了七八千块钱。”
总书记来冯南垣村,为村民们的生活和致富添了一把柴。师红兵的孙女师菁悦对记者说:“我请习爷爷在‘登高馍’上点了一颗枣,这个的寓意是步步登高、五谷丰登,预示着生活像枣一样甜蜜。”这一幕点燃了村民们回村创业发展年馍的热情。蒸年馍是当地的年俗,年馍也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食品。随着霍州年馍这种兼具艺术性的民间食品“走红”,师红兵的二儿子师亚龙萌生了创办年馍加工厂的念头。“总书记对我们的勉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决心。”他说。说干就干,2022年1月28日,师亚龙拿到创业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师红兵的大儿子师亚平之前做过厨师。如今看到不少团队和游客来村里“打卡”,便有了经营农家乐在家门口挣钱的想法。
与此同时,通过盘活闲置房屋,与年馍企业合作,冯南垣年馍加工厂成立了。“我们的厂房占地200余平方米,由原有的4孔闲置窑洞改建而成。我们与附近的坡底村联建联营,可以吸纳冯南垣及周边村庄的20余名妇女就业,一个销售旺季可以生产一万箱左右的年馍,人均增收3000多元,集体经济可以增收10万元左右。”年馍厂负责人曹德平介绍说。
和美:“党建引领,法治先行”
“冯南垣村‘两委’班子将冯南垣村作为一个乡村法治建设的桥头堡来打造。”师军平向记者介绍说,在实际工作中,冯南垣村坚持党建引领,将法治建设纳入到党建工作之中。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的决议,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发挥基层党员村民居民小组和共青团、妇联、民兵的模范引领带头作用,规范了调解室,配备1人以上专职调解员和法律顾问,建立了乡村普法小组。
记者了解到,在村“两委”班子和法律顾问的共同努力下,冯南垣村在土地流转,废弃院落拆除,涉及到的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都一一得到了有效落实。针对村里长期闲置的荒地,村集体以统一收回租赁的形式集体种植,加上农补激励、政策倾斜,使荒地不荒,村民得到实惠,达到了双赢。村集体为了深化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在部分村民现有宅院中加装装配式模块住房,用于旅游民宿。旅游民宿产权归集体,租金归村民个人,以宅基地入股分红,十五年后,可以优先还售给宅院个人。“党员干部带头,工作扎实细致,村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法律明白人’,法治观念也深入人心。”师军平对记者说。
在此基础上,冯南垣村利用村民广场、休闲场所长期巩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覆盖由点到面,使法治建设在乡村持续深入,同时根据基层调解组织的安排,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为调解组织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建议,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起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如今的冯南垣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步入村道,民居整齐,道路明净,红歌嘹亮;走进厂房,干净卫生,分工作业,热闹非常;来到农家,笑语盈盈,热情美好,和谐和善。师军平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村集体经济和乡村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使村民收入持续增长,同时村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准显著提高,形成了崇德尚法的良好氛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卓见成效。”
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