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风廉政网

踔厉奋发新征程 | 盐碱地长出新希望

发表时间:2023-07-31 09:16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畔盐碱地上的海洋绿植。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沿海地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内,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专家在采集气象、土壤、油菜生长等数据。

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上覆盖着大面积的盐地碱蓬。


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会议指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要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各种类型的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据测算,每改良和耕种1亿亩盐碱地,可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粮棉油产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在盐碱地改造方面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治理理念,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八大体系40多项实用技术。通过持续治理改造,近年来,我国盐碱地面积总量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综合利用成效初显。

  “节水抑盐”加“暗管控盐”

  现代化灌排体系实现水盐治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夏日的田野里一片葱绿,紫花苜蓿、枸杞、菌草等各色作物充满生机。“几年前,村里还都是成片的‘白毛地’。谁能想到,这片盐碱滩还能长出这么好的作物。”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感慨地说,那个时候的宝丰村“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收成也不好。村民们用了各种肥料想要提高作物产量,但收效甚微。

  石嘴山市地处引黄灌区下游,因地势低洼,黄河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比例非常高。包括平罗县宝丰镇、陶乐镇等在内的多个乡镇都面临着同样的盐碱地治理难题。面对多年的顽疾,2020年,石嘴山市将平罗县宝丰镇、陶乐镇等3个片区设为盐碱地改良示范区,实施盐碱地高效利用项目,并引入在盐碱地治理方面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生态园林企业,进行综合治理。

  解决盐碱化问题,水是一个关键。过去,石嘴山市的农业灌排系统不完善,再加上地势低、降水少、蒸发量大,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极易导致盐分在土壤中沉淀累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石嘴山市从灌溉方式入手来解决盐碱问题。技术人员用耐盐碱的灌溉管道代替了老旧的水渠,并将水管接入节水灌溉系统,通过新搭建的盐碱地改良智能控制中心云服务平台实现管网智能化管理。

  刘毅说,刚开始,村民们不知道什么是智能化灌溉,看见技术人员在耕种好的土地上重新开沟埋黑管子,十分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土地要挖得沟沟壑壑。但当灌溉系统开始运作,技术人员在智能控制中心对灌水时间、灌水部位、灌水数量进行精确控制,浇多少水、施多少肥都能实现合理分配,村民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不仅如此,通过安装在地里的监测点,土壤的盐分、养分以及水质都能得到实时监测,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土壤环境变化、作物长势变化进行精准调控,实现节水抑盐。

  “灌”的问题解决了,“排”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水中含有盐分,在灌溉和降雨之后,地下水位升高,如果水分不能及时从田地里排出,那么经过日晒,水分被蒸发走,盐分就会留在土壤表层,逐年积累,形成盐碱化。因此,畅通及时的排水设施对于改善土壤盐碱化有重要意义。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石嘴山市地势比较平缓,自流排水条件比较差。在排水方面,石嘴山市采用了“明沟”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农田排水沟道进行清淤、新建,建设主干沟道光伏强排泵站;另一方面实施暗管控盐工程,在盐碱地内铺设排水暗管,在每次降雨和灌溉时,土壤表层的无机盐溶解于水中,都会及时通过暗管排出田块,达到排盐的作用。整个过程也全部采用光伏发电和排水自动控制,管理便捷。数据显示,通过项目建设,目前石嘴山市的农业用水基本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大自然里也有“治盐专家”

  生物改良带来更环保的治理新思路

  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微生物实验室内,一排排瓶瓶罐罐里藏着改良盐碱化土壤的新产品。不同于传统的酸性物质或钙基产品等化学调理剂,这些新产品有“生命力”,它们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微生物。

  用微生物来对盐碱地进行治理修复,是研究所的一项新技术。据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凤霞介绍,这些微生物不是普通的微生物,而是她和团队成员从盐碱地不同植物根际土壤、根内分离筛选出来的耐盐碱的功能微生物。它们具有较强的固氮、溶磷和促生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同时,还会产生有机酸,降低土壤碱性。团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盐碱地土壤微生物修复与耐盐碱牧草种植利用相结合的互作协同增效改良盐碱地新技术,目前,该技术分别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等作物生长困难的中度和重度盐碱地进行了应用,结果发现,应用后的试验示范区土壤盐分和pH值分别下降12%和15%左右。

  微生物和牧草种植相结合的修复方式,体现出的是盐碱地治理观念的一个提升。李凤霞表示,微生物治理就像中医治疗,重在调理土壤土质。而化学改良虽然有效,却存在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

  通过微生物或植物来改善或消除土壤中的盐碱度,这种方法称为生物改良。近年来,生物改良技术给不少地区的盐碱地带来新希望。在陕西省榆林市,专家团队按照“酸碱中和,调碱固盐”的研究方向,为当地的盐碱化土地量身定做了具有“克碱固盐”功能的盐碱地改良专用富硒生物有机肥。这些生物有机肥中不仅含有大量有机质,还加入了微生物菌群。不仅能改善土壤,还能种出富硒农产品。

  在新疆的克拉玛依,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和团队在盐碱地上种植盐地碱蓬等盐生植物来降低土壤盐分。这些植物是大自然里的盐分调节专家,它们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把盐分“吃”进自己的肚子里,之后只需要把这些植物从盐碱地上移走,就可以彻底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移走的这些盐生植物也不会浪费,还可以利用。盐地碱蓬是自带盐分的蔬菜,可以食用,也可以做饲料;盐角草等植物灼烧烘干再冷却后,可以得到干物质灰分盐。

  田长彦说,在新疆这样水资源不富裕的地区,传统排灌减盐的方法并不适宜,如今采用生物改良的方法,先通过滴灌技术节水控盐,再种植盐地碱蓬,种下去三年就能成功使土地脱盐。

  从改变土壤到适应土壤

  新品种油菜把盐碱滩变黄金滩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位于黄海之滨,在海风吹拂下的沿海滩涂上,坐落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种粮大户张绿林是基地的土地承包户,今年他在这里承包了几千亩油菜地。这片油菜田距离黄海只有1公里左右,由于常年被海潮浸染,土壤的盐碱程度很高。

  早在20多年前,张绿林就开始在黄海沿岸滩涂上种油菜了,但由于土壤肥力低,早期,张绿林的油菜田投入多,产出低,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收入。而如今,油菜的亩产逐步提高。去年,张绿林在农场种下了200亩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上个月,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测产,结果显示,该品种机收实产达323.87公斤/亩,亩产油量约163.17公斤,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59.5%,比当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82.7%,创下盐碱地油菜高产新纪录。同时,油菜收获后的土壤盐含量降至约1‰,是周边冬闲区盐含量的50%左右。

  “这个品种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团队历经10年攻关选育而成的耐盐碱高产高油多抗油菜品种,克服了盐碱地出苗难、经济产量低、机械化难度大等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耐密植和土壤改良作用。”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栽站站长杨玉萍介绍,普通油菜每亩地种1.8万到2.5万株,这个新品种能种将近6万株。同时,在种植模式上,新品种集精量直播、全营养缓释肥、绿色防控、全程化学调控、机械收获等技术为一体,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产量提高的同时,还能节约生产投入。

  在张绿林的油菜田里,一个个探测仪,一台台传感设备,让油菜从出苗到开花再到挂满菜籽荚的过程都有了科学管理。每隔一段时间,省里的专家还会带着专业设备前来进行飞行监测,通过实时拍摄和光谱传输,对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指导农事。

  因地制宜种植耐盐碱油菜品种是东台市近年来治理盐碱地的新模式。杨玉萍表示,过去,东台市盐碱地治理以“改”为主,单纯地以改良土壤来适应作物生长,主要方法是水利工程措施改良、农业生物措施结合物理措施改良。但要解决盐碱化问题,改地还不够,面对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出现新形势新要求,近年来,东台市治理盐碱地的理念逐步从“改变土壤”向“适应土壤”转变,通过选育耐盐碱植物,让作物逐渐适应盐碱环境,“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

  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研究员王国平表示,油菜本身就是一种耐盐碱油料作物,而我国又是油料进口大国。目前,国内可用于油菜生产的盐碱地面积在1亿亩左右,如果把这些盐碱地都利用起来,提高这些盐碱地的油菜产量,对缓解我国食用油依赖进口的局面有很大意义。同时,油菜还有改良土壤的功能,通过秸秆还田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度。

  不仅仅是东台市,从“改地”到“改种”,让“土壤改良”与“作物耐盐”相伴而行,这种转变在各地都在推进。今年5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中心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耐中度盐碱的粮油、饲草、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品系80个以上,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3000万亩,带动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关于我们 | 网站证件 |网站招聘 | 公司历程
国际刊号:ISSN-2708-0‍765    中国国际图书进口编号:2021No17795034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