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风廉政网

新视野丨探索中华文化“兴”的密码

发表时间:2023-07-25 10:05


 

 

    7月23日,华夏晒谱节暨湖北第十四届晒谱节在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图书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谱牒文化专家和谱牒文化爱好者、民间家谱收藏爱好者聚在一起,在一本本家谱中探寻一个个家族的形象缩影和精神家园。图为观众参观家谱展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水静等撰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一书,紧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阐述新时代中华文化为什么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博大胸怀和开放气度,对科学理解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开宗明义谈道,文化复兴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上来思考问题,就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

  纵观整个世界文明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往往会给一种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以四大文明古国来说,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入侵而中断了文明发展历程,只有中华文明经久不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本书提出,“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少数原生文明之一,亦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经受数千年风雨考验而无中断地赓续发展至今的唯一文明体。无论从哪种角度看,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罕见奇迹。”在漫漫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缔造出光辉灿烂、卓世而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还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助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本书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国际背景和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我们应当传承好、呵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者认为,我们应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中深入研究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与发展成就,深化关于文化强国关键要素的理性认识,把握文化强国关键要素的建设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养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拥有坚实的基础作支撑

  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本书认为,中华文化“兴”就兴在激越升腾的综合国力、科学先进的价值内核、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以及和合天下的文明方案。

  新时代中华文化之兴,根本上得益于新中国成立7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经济、科技等各领域逐步积累起来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奇迹。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正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突出表现。正如书中所说:“正是这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坚实支撑,以至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表示要探寻‘中国奇迹’背后的文化密码,学习中国治国理政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书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鲜明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也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之中,高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中华文化之“兴”提供了有力的价值支撑。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到古罗马传教士阿罗本抵达长安,再到“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纳百川”的谦逊豁达、“协和万邦”的宽宏开放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精魂。书中谈道,中华文化之所以传承千年之久仍能保持旺盛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这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华文化之“兴”的关键所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同样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尚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早已扎根于中华大地。书中提出,正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新的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因而,中华文化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并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本书认为,推进中华文化之“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坚守人民立场,持续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强国建设中,我们应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理论特性,将其转化为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方法、落实文化建设要求的行动指南、创新文化内容形式的思想基础、坚持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科学依据,使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不断彰显出来。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道路的逆向回归,不是对以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简单因袭,更不是对发达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盲目搬用,而是以“批判继承”“回应现实”和“自主创新”为要求,助推中华文化在批判继承中得以建构、在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得以发展、在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中得以传播。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书中提出,“文化发展历程的漫长性决定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长期领导,思想文化宣传的广泛性决定了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文化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党对文化建设的科学领导,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党对文化建设的根本领导。”因此,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底气和定力所在。

  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本书认为,在日益丰富的优质文化产品不断供给的同时,要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相适应,坚持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服务人民、文化成果靠人民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制度建设作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书中总结道:“我们应当将这些理论成果以制度化的形式充分呈现出来,在文化建设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关于我们 | 网站证件 |网站招聘 | 公司历程
国际刊号:ISSN-2708-0‍765    中国国际图书进口编号:2021No17795034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